疫情後一切不同 國際學校為何在中國走向沒落?

社會熱點

發布時間: 2023/11/08 15:00

最後更新: 2023/11/08 15:04

分享:

分享:

英國貴族學校哈羅公學的北京分校,去年傳因政策要求被迫改名。

以西式教材、課程作為招徠的外資國際學校,疫情前曾廣受中國家長及在華外國人的歡迎,規模在中國市場不斷擴張。但隨著疫情期間官方嚴打教培行業、收緊對課程內容的監管,以及地緣政治緊張等問題,數十家在國內的國際學校、私立學校正面臨關閉或合併。一些輿論甚至認為,該行業正走向末路。

經營中國市場18年的英國德威國際學校(Dulwich College International)據報正商談出售該校的亞洲業務,中國業務在其中佔比很大。德威國際學校在中國辦有9間分校,其中包括面向中國公民的雙語學校,這些學校受監管變化的衝擊最大。德威國際學校過去在北京擁有兩個校區,如今僅剩下一個。

在華外國人減少

中國私募基金恒松資本主管Jimmy Chin透露,許多民辦教育公司,包括雙語學校和國際學校的經營者,一直在考慮出售在中國的資產。恒松資本曾投資於教育業務。另一些國際學校及教育行業相關人士透露,面臨著經營困難的國際學校目前多達數十家,一些悲觀主義者會認為,行業正在走向末路。

疫情3年被認為是行業的轉捩點,一方面英美加等國的家庭在這期間大量離開中國,同時雙邊關係緊張也影響了這些國家的公民來華,令外國生源減少。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在10月上旬的一個會議上透露,在華美國學生人數從2015年的15,000人,已降至目前的350人。

審查教材、矮化英文

另一方面,北京加強了對教育行業的監管,包含對教材的審查,這使中國家長質疑,如果接受國內相似的教育,何必花費數十萬元將子女送進國際學校?

中國的教育體制也正在轉變,對英文的要求愈來愈寬鬆,一些名校如西安交大9月宣布不再設置畢業英文水平門檻,中科大10月取消英文系。這兩年間不時有輿論,甚至是人大和政協代表提出取消英文主科地位。雖然「取消英文」尚未或很難在全國範圍內實施,但無疑會影響學生報讀國際學校的意願。

不過,亦有國際學校在考慮著轉型,北京順義國際學校財務官Mathias Boyer指,未來5到10年,中國境內的傳統西方人士會愈來愈少,必須全盤重新思考,屆時外籍人士會是哪些類型。該校認為來自「一帶一路」國家的學生將逐漸增長,這是一個正面的趨勢,校方正升級硬件,如為不同宗教信仰提供祈禱場所。

責任編輯:陳建錫

開啟hket App,閱讀全文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